广府海韵·源远流长 ——记东莞市逸颐艺舍博物馆“回溯·海上丝绸之路”主题展览
中国的丝绸誉满天下,至今看来,并非一句虚语,早在两千多年前,就已从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向外传播。但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,要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,到达的地区更广,在历史上的影响更大。
海上丝绸之路,虽以丝绸的国际贸易为开端,但其实质已远远超过了丝绸范围,而把中国的物产――铜器、瓷器、铁器等种种商品,中国的文化――文学、艺术、音乐和宗教等种种精神财富,传到了亚非和欧洲;又把北非、东非、西亚、南亚、东南亚、东亚和欧洲的香料、药物、珠宝和宗教与文化传到了中国,丝绸、陶瓷、香料和珠宝等这些做为买卖的商品只是一种载体,背后承载着民族之间的交融,多远文化之间的交流。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将世界文明古国希腊、罗马、埃及、巴比伦、波斯、印度,以及阿拉伯世界和中国连接起来,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的海上大动脉,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了全球公认、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贡献。
中国的远古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。西汉王朝(公元前206—公元8年)在今天广西、广东等地派遣使者,通商异域,中国丝绸甚至能抵达古罗马帝国。宋、元时期(960—1368年),中国的广州、泉州、明州等均是世界性大港,来往着不计其数的各国商人及货物。中华民族曾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,其艺术、科技、哲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,至今仍能从古迹的追溯上,感受其不朽的光芒。
我馆收集了一批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海捞瓷、外销瓷、西洋彩瓷,在此做集中展示,让参观游客踏上时空隧道,回溯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壮大,广府海韵的源远流长。
走进我馆“回溯·海上丝绸之路”主题展厅,左手边见到的第一个展柜,里面整齐划一的摆放着的是宋代海捞瓷,青瓷占了绝大多数,宋瓷之美,妙在静谧通幽。在宋代,“斗茶、品香、挂画、插花”为文人雅士的“四般闲事。宋朝开国之初,即在东南沿海的广州、杭州、泉州等处设立市舶司,专事海外贸易。《宋史·张逊传》记载“太平兴国元年(公元976年)设榷易署”,派内侍到海外贡市贸易。其后,太宗雍熙四年(987年)、绍兴七年(1137年)、绍兴十六年(1146年)等不同的历史时期,广泛开展海外贸易。
南宋理宗宝庆元年(1225年),任福建路市舶提举的赵汝适,在《诸蕃志》中记录了成书经过,列举了其时亚洲五十六个地区和国家的贸易概况。涵盖越南、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度,非洲的坦桑尼亚等七个国家。主要以中国瓷器易货香料、犀角、珍珠、龙脑等。所置瓷器,以江西景德镇所产影青瓷、浙江龙泉瓷、江西赣州、吉安窑的黑釉瓷为主要货物。
离开宋代海捞瓷区域,沿着透明的玻璃橱柜进入了明代海捞瓷区域,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。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、彩瓷、广东石湾瓷、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、安溪青花瓷等。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,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,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、公司、团体、城市等图案标志,称为纹章瓷。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,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,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。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、东南亚及欧美诸国。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、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,继而绕过好望角,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;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、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,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,上岸后陆行,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,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。在17和18世纪,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,成为世界性的商品,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
仔细观察这些元末明初的海捞瓷,由于在海底中沉睡了二、三百年,被咸水和暗流的腐蚀冲刷,致使釉面损坏,形成釉的表层如同脱去一层皮(用放大镜能看到气泡破状),有的甚至生铁锈和破损:胎脚由于被海水长期浸泡,形成一层年代的氧化层(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层包浆状),致使胎釉形成一体,呈干燥状、自然而均匀。
“海捞瓷”出水后,由于保养不好,致使釉面暗淡无光,因为釉的表层被破坏,海生物的液体(含胶成份)及贝壳还沾在上面,即使出水后,已把器物冲洗干净,但沾在釉层破气泡里的胶质物质还在,无法彻底洗干净,因此釉表还会附着一层胶物质遮住釉光。
随后看到的就是清朝沉船里的海捞瓷了,这些小碟相对于宋代、明代的海捞瓷显得略小很多,但是精美程度绝对是之前的海捞瓷无法比拟的。
1602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截获一艘葡萄牙商船——“克拉克号”,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,因不明产地,欧洲人就把这种瓷器命名为“克拉克瓷”。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,在盘、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果实等。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。万历克拉克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,有翠蓝、灰蓝、淡蓝几种色调,运用分水技法,形成三至四个色阶,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。走到展厅的折弯处,几个相对于之前的瓷器较为大点的青花瓷盘出现在了我们眼前,想必就是闻名于世的“克拉克瓷”了吧。
展厅里除了精美的海捞瓷之外,在展厅的左半部分是一些造型和颜色都非常新颖的瓷器——外销瓷。我国的陶瓷外销,从唐代开始,当时著名瓷窑邢窑、定窑、越窑、长沙窑等窑的瓷器输往国外。到宋、元时期,随着航海业的发展,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,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。景德镇窑的瓷器在伊朗、土耳其均有收藏。明末清初,瓷器开始销往欧洲各国,而且数量巨大。从目前国外收藏的瓷器来看欧洲很多国家都收藏有中国瓷器,北美特别是美国收藏的中国瓷器数量也很多,美国的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瓷器,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官窑瓷器,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环顾周围,在展厅的正中还有一条长柜,摆放的瓷器有别于右边的海捞瓷,颜色要更加的繁杂艳丽,也有别于左边的外销瓷,做工上要更加的精细耐看,其实,这就是源自古时广东的广彩瓷。广彩,亦即广州彩瓷的简称,是釉上彩的古彩瓷品种之一,约诞生于康熙中期的17世纪末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是为外销需求而产生的一个彩瓷品类。广彩行内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关于祖师爷的传说:在清代雍正年间,有江西人杨快和曹钧,作为候补官员来到广州,但因为长期不能上任,为了解决生计问题,他们利用自己本是瓷乡人,熟悉瓷器上彩技艺,从景德镇买入白瓷胎,绘瓷烧制出售,生意兴隆。从此在广州开作坊授徒。这承载了一个史实:广彩是用景德镇的白素瓷胎,由江西传入加彩技艺,在广州加彩烘烧而成,亦即是被称为“借胎加彩”的产品。